 “区别的办法基本上还是用‘文’和‘白’做标准,但不是绝对的。那么怎么办呢?我说,遇到没有把握的词,宁可写‘作’不写‘做’。”7 J, S" T. h3 j( y. F7 F/ C! n" u0 R2 Q
“习惯上,具体东西的制造一般写成‘做’,如‘做桌子、做衣服、做文章’,抽象一点的、书面语言色彩重一点的词语,特别是成语里,一般都写成‘作’……”& c8 n7 @+ a, C9 Y
——语言学家吕叔湘
' X1 G$ p r" |/ s1 m
( H" \3 ^7 O5 U; ~ 吕叔湘先生的论述,点明了区分“作”、“做”用法的一般规律。在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中,“作”、“做”既沿袭了历史上的习惯用法,又有所规范。“作”、“做”的用法大致如下。2 j( {* I0 h5 T0 z, g
9 q) O7 L1 l6 |2 {1 }1从语体色彩来看:
7 {% L- B* ?: _) @" ^; W* ^" o: w. w: c1 g
区分“作”、“做”用法的基本标准是“文”与“白”。“作”多用于具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,特别是文言词语均用“作”,成语几乎全用“作”;“做”则多用于具有口语色彩的词语。这种情况与“作”出于文言,起源很早,而“做”出于北方白话,起源很晚有关。
m; z% d6 K$ e6 ^2 {2 p 前者如:作成(成全)、作罢、作别、作答、作伐、作废、作古、作践、作结(收尾)、作乱、作孽、作陪、作祟、作态、作息、作谢、作业、作揖、作俑、作战、操作、创作、动作、耕作、工作、劳作、写作、制作。
{' u2 ~ t! K1 M 成语一般用“作”。例如:当牛作马、敢作敢当、敢作敢为、故作高深、胡作非为、矫揉造作、苦中作乐、弄虚作假、述而不作、无恶不作、为非作歹、为虎作伥、为人作嫁、惺惺作态、寻欢作乐、以身作则、自作聪明、自作多情、自作自受、作恶多端、作法自毙、作壁上观、作奸犯科、作茧自缚、作如是观、作善降祥、作威作福。
8 B7 t% p! Q1 j9 y+ | 后者如:做鬼、做媒、做梦、做买卖、做眉眼(使眼色)、做圈套、做人家、做人情、做生活、做生意、做手脚。
2 U5 \0 t' H' g5 l6 ~) {' L3 J( g4 w- i9 t1 [
2从语义内容来看:
( a( X% j; g: B( K ]. u8 l
0 k7 O/ a4 N% N+ L8 w( ?9 e “作”表示的动作性不强,意义比较抽象、泛化;“做”表示的动作性强,意义比较具体、实在。
! n& f. I/ C3 ^9 r$ @+ W2 H 前者如:作案、作保、作弊、作恶、作风、作梗、作价、作脸、作数、作速、作为、作伪、作用、作证、作准(作数)、炒作、合作、协作、运作、恶作剧。
5 U2 E% n" F1 ^, D 后者如:做饭、做菜、做鬼脸、做家务、做手势、做姿势、做游戏、做针线。; T" a8 V) k% T4 m
# j1 |" U+ ^* `8 d
3从语法特征来看:- [: R6 r- g0 m! y/ x3 g
9 b2 M( x0 }5 W' g0 R
宾语是双音节动词,多用“作”,在这种情况下,宾语成为名物化的动名词,“作”的动词性已经虚化;宾语是双音节名词,多用“做”,表示做某件事或某方面的事。. y! T3 E q6 j: `; A
前者如:作报告、作测试、作比较、作补充、作变动、作处理、作点拨、作调查、作斗争、作分析、作贡献、作回应、作介绍、作解释、作决定、作努力、作判断、作思考、作说明、作调整、作妥协、作牺牲、作修正、作演讲、作咨询。其中的“作”,现在也用“做”,但依过去惯例一般用“作”。
8 p h- d: p/ ? 后者如:做工程、做功课、做记号、做家务、做课题、做事情、做事业、做物业、做项目、做学问、做业务。& m* A- ~4 a, ~1 i0 {7 o5 e
至于常用的“作出”一语,用法与前者大体相同。一般带双音节动词,如“作决定”、“作努力”,也可以说成“作出决定”、“作出努力”;少数情况带双音节名词,如“作出成绩”、“作出结论”等。“作出”与“做出”,可以通用,但用“作出”更合乎书面语的特点和使用习惯。; M5 P- T( O9 F) A3 z9 g
另外,作单音节动词而不带宾语,一般用“做”。例如:做好、做成、做实(将事情做得扎实、落实)、做完、做得好、做大做强、做到老(学到老)。
- e3 {5 `$ O5 N9 H& G0 [ n 此外,与后面带“作”的词语搭配,一般用“做”,而不再用“作”。例如:做作、做作业、做动作、做工作、做作文、做小动作。$ E3 I: H% c) ]" [/ N& [0 v- E
2 Y6 A5 A6 W; p7 o
4从词义分别来看:8 ?: L4 ]9 q W0 s1 G& r% a* b( N: W5 J
各有适用范围,又有交叉重叠。4 P# P# o! ]9 c. @2 ~) c7 ?6 K
4 Y2 O/ l w! @! e+ Q$ c只用“作”或多用“作”
9 G/ l3 a( U8 n' i* X5 w5 O5 L/ J (1)“起(起身、兴起、出现、发作等)”之义,只用“作”。例如:日出而作、兴风作浪、枪声大作、振作,以及作怪、作呕、作响、隐隐作痛、勃然作色等。至于“作声”与“做声”,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只收“做声”,但“默”字条的用例有“默不作声”;《辞海》只收“作声”;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》以“作声”为正条兼收“做声”;《汉语大词典》二者均收且释义相同。因此,二者通用,并可优先选用“作声”。
0 S' y, z; y8 }7 c c3 x0 Q (2)“写作、创作”之义,“作”、“做”习惯用法有别。作家、作者、作画、作曲、作文(写文章)、作序、作传(写传记)等,依惯例用“作”。作诗,依惯例多用“作”,但用“做”也无不可,《现代汉语词典》“做”字条就以“做诗”为用例。后面是双音节词或多音节短语,常用“做”。例如:做文章(写文章)、做小说、做一张画、做一篇序、做几首诗、做两支曲子等。做文章、大做文章,比喻抓住一件事加以炒作或借题发挥,均用“做”。
( Q0 q: `: X& g5 o “书写”之义,只用“作”。例如:“仓促,也作仓猝。”
7 A7 ^ B; B# X0 L' M “作品、文章”之义,只用“作”。例如:作文(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)、大作、仿作、佳作、杰作、力作、拟作、伪作、习作、原作、著作、拙作、诗作、剧作、处女作、代表作做饭等。
% g) M B4 V" W( w. f& [ (3)“当成、作为”之义,多用“作”。例如:成语“过期作废”、“认贼作父”、“作死马医”(俗语为“死马当活马医”),均用“作”。这与“作”很早就有“当成、作为”之义有关。例如,《尚书舜典》中就有“朴作教刑(以木条抽打作为学校的刑罚)”之语。据此,“以理论作指南”等,一般用“作”。但这也不是绝对的,如前面引用的吕叔湘先生的话:“区别的办法基本上还是用‘文’和‘白’做标准……”
6 \, L7 V! l# n# b. F “作为”不论是表示行为,还是表示作出成绩或可做的事;也不论用于“当成”之义,还是用于“就人的某种身份或事物的某种性质而言”之义:都只用“作”。出版物上时有将“作为”误为“做为”的情况。“作为”绝不能写成“做为”,所作所为、有所作为、无所作为、大有作为,均用“作”。
9 g7 W' a; o( {8 k2 G
( x; A" J6 C6 Z: N/ s只用“做”或多用“做”: n. c! O N& [9 U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