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人们说,党政机关的文字秘书必须是“全能型”的,即什么知识都要懂得一点,什么工作情况都要掌握一点,还有一条就是,什么材料都要能写。这话的确不无道理。 2 t% T' q" N) E5 ^3 |
4 t' k% I8 A/ k4 ?9 ^$ c. \就为这,多少秘书发奋学习,发奋磨炼,发奋写作,的确涌现了许许多多深受领导信任和器重的“全能型”人才。
8 H1 y- T) B1 |5 ]1 V5 {8 @9 U5 d u) }5 t
然而,在改稿、审稿实践中,我们也发现有些文稿语言显得不伦不类,一会儿像公文语言,一会儿像讲话语言,一会儿又像调研报告、政论文章的语言,一会儿亲切随和,一会儿又严肃刚硬,一会儿口语化,一会儿又书面化,看上去总是觉得别扭。问题出在哪儿呢?
% y3 q3 w+ ^' A# F S9 Z, ` I, @) g6 P( ~1 T/ J. R
1.公文的“面孔”
' R4 A' X1 C( m Q$ q, @' _" N7 L+ C4 I; `
庄严的办公大楼。一间间灰色的办公室里进出着一群群忙碌不停的人,一双双眼睛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,一双双灵动的手指如钢琴演奏那样娴熟地敲击着键盘。起草,送审,修改,定稿,校对,打印,装订,盖章,发送……于是,一张张、一沓沓神秘的白纸黑字载着决策和号令、思想和智慧、使命和期待,像雪片一样飞向四面八方。 . J" c; L* k) d5 ?* J
& F4 M, r7 [6 t {
这就是公文。
! D& m( N' ] p! f' V( a
+ h+ h ^6 j1 V! _0 `这就是决策者和文秘人员用心血和汗水创造出来的产品。
+ y# r) ]5 L7 b0 V& ?8 X3 @
7 s$ {& D4 b b9 @/ M公文,你真有那么神秘吗? - E; u2 T8 U7 s3 i0 j- X% y
; r7 ]- l! ?2 s在很多人眼里,公文都是板着脸孔说话的,格式统一规范、固定死板,语言庄重严肃、枯燥无味,整个就像一个不苟言笑、横眉冷对的倔老头儿,既没有个性,也缺乏生气。不少文秘人员都有这样的感受,自己辛辛苦苦、加班加点起草各种文稿,仿佛都是在同一思维模式的禁锢下用同一材料、同一方式方法打造机械产品,写起来毫无激情,缺乏乐趣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,是对公文的认识不够全面。 ) @' L- j9 {2 {$ N* H# z8 Y# V4 e
) G; q* n; ^; _; {9 m
那么,何为公文呢?公文是“公务文书”的简称,是随着国家、文字的出现,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,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。公文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。《后汉书·刘陶传》中有云“州郡忌讳,不欲闻之,但更相告语,莫肯公文”。
, ]6 d3 ^' ?/ d+ {3 V3 F) I" u9 W
/ G) C/ m4 u6 u) ?$ K L) B$ K* E公文是文书中特殊的种类,其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。
& d6 E$ b" a" m( R/ R5 u) `9 q* O
1 _8 Z/ S7 I) \+ T& T广义的公文是指党政机关、社会团体、企事业单位等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用来办理公务、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。其外延很广,文种非常丰富,除了通用公文之外,还包括法律、外交、军事、财经、文教、税务、工商等各种行业自己的专用文书,还包括企业专用文书,如企业管理应用文、企业法律文书等。广义的公文到底有多少具体的文种是难以统计出来的,因为它不仅多到了数不胜数的地步,而且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,还会不断地有新的文种出现。 + Y8 H. H7 i& S* L, V
* _% E7 f. h6 s
8 h) V# A$ ~# W1 ^3 n
! f7 }) {0 C B7 S# c3 V
在公文处理实践中,除上述常用公文种类外,党政机关公文还包括一些常用的应用文,如:法律性、规章性、政策性公文的条例、规定、细则、办法,事务性公文的会议材料、工作计划、工作总结、简报、调查报告、述职报告、会议记录、大事记、讲话稿等公文种类。这些公文如要行文,通常要用法定公文文种予以公布、印发、转发。如法规性、规章性公文,要由权力机关用公告文种公布或发布,或由行政机关用令的形式公布。领导讲话一般不行文,如要行文,则以通知文种予以公布。
, N% |' a M$ J8 g& u未完待续 |